家谱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,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太远了,由于文革的原因,知道家谱、懂家谱的人可以说只有极少数,要想重修可谓困难重重。 经常听老一辈人介绍家谱,我们的古人都是以家族的形式生活的,家族里有祠堂,有家规,家训,家法等。每一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家业,用以维持整个家族生计,祠堂逢年过节用以祭祀祖宗,平时则用以做本族子弟的学堂,教育后代。用这种方式教育出的后代,忠君爱国,很少犯错误,为当时的社会安定起到了重大作用,维持家族繁荣昌盛的主要在家谱。 家谱里的族规可以规范族人的道德,如孝父母,和夫妇,尚节俭,戒赌博,戒淫秽,戒懒惰,戒奢侈等。值得现代人学习。 家谱里 […]
梦不但人做,而且动物也做梦。一般做梦不会影响健康,如果梦做多了就会有问题,失眠,多梦,记忆力减退,容易伴随而来的还有神经衰弱。应该引起高度重视。多梦的人睡眠质量不好,影响身体健康,它属于一种心理病态,要解决也不难,那就是专心睡觉。你一定会说我在在专心睡觉,什么都没有做,其实,你错了,你的心一直在想事情,想着过去,想着未来,就是没有想现在我该睡觉了,什么都不能想。如果你有思想,那么你的神经就得不到安宁,睡眠质量差,会影响白天的工作。佛经上说: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涅槃三世诸佛。三世诸佛者:过去,现在,未来。金刚经上说: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。 […]
仁,人心也。义,人路也。舍其路而弗由,放其心而不知求,哀哉!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,有放心而不知求,学问之道无它,求其放心而已矣。【论语:孟子】每个人都在追求学问,有学问的目的是追求理想,很多人的理想不过是一种欲望罢了。而大多数人在追求的途中,却迷失了自己,忘记了自己的初衷,生活在迷茫中不能自拔。很多人以为追求财富就是在丰富生命,殊不知最有价值的人生是:回归心灵的家园,一条走回内心的路,把那颗躁动,欲望的心收回来。人生,有的路要用脚去走,而大多数的路要用心去走,很多人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,而聪明人是在做自己该做的事。
道经(云笈七签:元气论)元神住之宫,其室如谷,而神居之,故曰谷神,神存则健,神去则死。若日则接于物,夜则接于梦,则神不能安居也。这句话告诉我们,静对人生的关系至关重要。佛教金刚经曰: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。心经上说: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涅槃三世诸佛。也说明了躁动的心对人生无意,佛经道经说的道理相同,修心养性至关重要。
佛教是一种主张自立拯救的宗教,由每个人自己所造业力的牵引,在三界中轮回不已。要想得到解脱,只有凭借自己的修习,才能断除业惑。在此,别人是无能为力的。所谓佛,只是自己觉悟了佛法真理,又把它传授,教诲给他人而已。无论佛出世不出世,佛法总是永世长存的。因此,当时的佛只是一个宗教的导师,而不是万能的教主。早期佛教典籍显示,当时的僧人孜孜努力于个人的修持,丝毫没有企求外力救援的意思。
据《韩非子.十过》记载:秦穆公有一次问由余:“你说,古代君主使国家兴盛和覆亡的原因是什么?” 由余回答说:“由于勤俭而使国家兴盛,由于奢侈而使国家覆亡。” 后来,唐代诗人李商隐又取其意,写成《咏史》诗一首: 历览前贤国与家,成由勤俭破由奢。 何须琥珀方为枕,岂得珍珠始是车。 运去不逢青海马,力穷难拔蜀山蛇。 几人曾预南薰曲,终古苍梧哭翠华。 这首诗的前两句,就是总结历史经验,指出古代君主治理国家的教训,成功主要由于勤俭,奢侈则招致破败。也叫“成由勤俭败由奢”。
一个人如果在心性里面若有“怨、恨、恼、怒、烦”的负面的情绪,就会导致身体的严重疾病。 如果要解决一个人身体上的病,不仅仅是要从身体层面上,最重要的是心性。 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有光明的一面,只不过被某一些禀性所覆盖,就有怨、恨、恼、怒、烦的情绪,不仅仅使我们不快乐、不健康、不成功,更重要的是它将使我们浑身疾病缠身。 人的五种情绪怨、恨、恼、怒、烦,也叫五毒。 怨是根本。 怨属土。木是主春天,火是主夏天,金主秋天,水主冬天,土是不主时的,但土参与这个五行的运转:春夏秋冬的最后一个月——叫寄月—&md […]
心决定性叫心性,性决定命叫性命,命决定运叫命运,运决定气叫运气,气决定色叫气色,色决定相叫相貌 。 我们讲长寿,有这麽四种人长寿:第一种,没心没肺的人长寿;第二种,稀里糊涂的人长寿;第三种,平静的人长寿;第四种,觉悟者长寿。那麽到底病是怎麽来的?有些人整天担心、着急、牵挂、盼望……各种心情都很多,这样的人就符合一个“患者”的“患”字,心老往上窜,今天担心孩子,明天跟这个人着急,跟那个人生气,跟那个担心,跟那个害怕……这就得了,您准备做患者吧!心平静才能长寿。不是有知识的人就能当官,不是这个样子,不是有才干就能当老板。现在很多人不服气:“这个人什麽也不是怎 […]
2月25日 18:50 上智之人调心,中智之人调气,下智之人调身。因为,养生的最高境界是;调整就是治疗,平衡就是健康。而现在的人们连身都不调,有一点不舒服就吃药,而且还是西药,后患无穷。 2月23日 06:52 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,在治疗疾病方面都是治标不治本,因为,疾病是不良的生活习惯养成的,这就是一个人重复一种疾病的原因。正确的养生方法,才是人生的必备,标本兼治。 2月23日 06:37 一个不懂养生的人,吃再好的药,医院有再好的医疗设备,也解决不了问题。养生是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,是健康 […]
佛学是人文学,他不是一般的哲学思辨,他是要用自己的正信正行融入生活,圆满人生。碌碌人生,滚滚红尘,我们要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,扮演好自己的家庭角色,社会角色,尽职尽责,尽到自己的那份责任和义务。
晨钟响起,愿一切众生出离火坑,暮钟响起,愿幽明众生闻钟脱苦. 钟,大叩声澈云霄,不叩销声匿迹.在行脚人生的旅途中,人人都是红尘的行者,都需要有一座钟,敲醒我们心头的迷思,不再困守围城.佛教中晨钟暮鼓,并不是晨击钟、暮击鼓。而是早晨先鸣钟,次击鼓。晚上则先击鼓,後鸣钟。 早晚二时所击的鼓,称作"晓鼓"和"晚鼓"在寺院里,大殿前的左右两方为钟鼓楼,分别安置钟鼓,称为"左钟右鼓"。 于晨幕击钟敲鼓,以警僧众当勤精进,慎勿放逸,经云:洪钟震响觉群生,声遍十方无量土。
1、 什么是养生? 养生,即生命的养护,要想做到一生健康长寿,一定要有三个方面的条件促成,环境、物质和心理,和风水术一样,要做到天时地利人和才行,【养生一法,难知易行。】而泛滥于市井的各种养生场所,绝大部分只能称之为保健场所,与真正的养生没有多大关系,只是以盈利为目的。养生学中包含风水学,它只是养生学的一部分。人未生先定死,世间万物都是如此,大到银河系、太阳系,小到动物、植物、微生物,都有它自己的寿命,比如;玉米有生长期八十天的,也有生长期一百一十天的,人也一样,先天寿 […]
大家看看黄庭经中的几句话就明白了,【三关之间精气深,子欲不死修昆仑。独食太和阴阳气,故能不死天相即。试说五脏各有方,心为国主五脏王。受意动静气得行,道自将我精神光】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?人的五脏六腑生病,是自己的意念不清静,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造成的。所以养生的关键在于意念清静,调意的目的在于调气,调气的关键是调息,调息前先要调心、调饮食,调睡眠。 养生就是一种生活习惯,必须自己去养成,别人不能代替,专心学习五六天就能入门,关键在于坚持 […]
在我所见到的长寿老人中,很少有富贵人,甚至他们根本就没有钱去买滋补品保健品什么的,所以,不是有钱了才去养生,而是没有钱更应该注重养生,因为你用来看病的钱比你养生的投资要大的多。 人为什么会生病,同样的五脏六腑,同样的机器零件,为什么他有病,而他健康,都是因为错误的生活方式,也就是不良习惯造成的,养生就是把这些不良习惯改正过来,很简单的,不用额外花钱,而且省掉被你浪费的又伤身体的一部分资金,说简单也不简单,下面是我和一个学员的对话,想 […]
养生的误区:现在很多人都是等到百病丛生才开始关注养生,而且,把大量的资金都花在了保健品上。养生从什么时候开始呢?应该从准备生孩子的时候就开始了,【凡寡欲而得之男女,贵而寿。多欲而得之男女,浊而夭。】此句出自【类经】。看来我们祖先的养生之道是非个人的,它联系到从个人到家族乃至于整个国家民族的体质问题,真正的养生不是一代人的,而是世世代代。 上面是从宏观的方面讲养生,下面再从纯个人的微观方面讲一讲;人生最要紧的一件事,同时 […]
什么是养生? 养生,即生命的养护,要想做到一生健康长寿,一定要有三个方面的条件促成,环境、物质和心理,和风水术一样,要做到天时地利人和才行,【养生一法,难知易行。】而泛滥于市井的各种养生场所,绝大部分只能称之为保健场所,与真正的养生没有多大关系,只是以盈利为目的。养生学中包含风水学,它只是养生学的一部分。人未生先定死,世间万物都是如此,大到银河系、太阳系,小到动物、植物、微生物,都有它自己的寿命,比如;玉米有生长期八十天的,也有生长期一百一十天的,人也一样,先天寿命与后天保养决定着 […]
生活本不苦,苦的是欲望过多。心本不累,累的是放不下的太多。其实,人生就是欲望和所求在不断减少的过程。命运的深层次意义,就是要学会放弃和回归,放弃一切浮躁喧嚣,回归内心的安宁。人生要学会沉淀,沉淀不是消沉,是用一颗淡然的心审视浮躁,是在宁静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。
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。色受想行识跟我们每个人有什么关系?我们有没有色受想行识?有。哪个是色?色就是我们的身体。色受想行识包括 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。物质,从我们的身体来讲,就是五根,即眼耳鼻舌身,这五根属于内色,所谓内色就是我们这个身体(五根)。眼睛看得见的那个叫做外色, 外色又叫六尘。哪六尘?色声香味触法。外色叫六尘,内色叫五根,这是讲色。而这里,作为五蕴之一的色,主要是指五根,是生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受想行 识,就是我们的精神作用。受,就是感受。一事当前、一色当前、一物当前,你都有个感受。感受分为三种:苦受,打你一拳,苦受;给你点好的东西,你喜欢,是 […]
佛教是一种主张自立拯救的宗教,由每个人自己所造业力的牵引,在三界中轮回不已。要想得到解脱,只有凭借自己的修习,才能断除业惑。在此,别人是无能为力 的。所谓佛,只是自己觉悟了佛法真理,又把它传授,教诲给他人而已。无论佛出世不出世,佛法总是永世长存的。因此,当时的佛只是一个宗教的导师,而不是万 能的教主。早期佛教典籍显示,当时的僧人孜孜努力于个人的修持,丝毫没有企求外力救援的意思。
此法门中。无障无碍。外于一切善恶境界。心念不起。名为坐。内见自性不动。名为禅。善知识。何名禅定。外离相为禅。内不乱为定。外若着相。内 心即乱。外若离相。心即不乱。本性自净自定。只为见境思境即乱。若见诸境心不乱者。是真定也。善知识。外离相即禅。内不乱即定。外禅内定。是为禅定。菩萨 戒经云。我本元自性清净。善知识。于念念中。自见本性清净。自修自行。自成佛道。